险些错过的小萌片,喜欢的不得了。家庭、背叛、民族、伤痛、身份、市井,最重要的还有爱。商业街上的芸芸众生和每个家庭之下的秘密。小标题起的好萌,布宜诺斯艾利斯口音真是够娘的。
几年前买了盘没有看,结果今年外出观影看到了;在幽默的气氛里放入了值得讨论的主题;虽然剧情有俗套,却拥有足够多有趣、足以让一部电影称之为好看的内容
比滥情的脚不着地的电影不知好多少,我真是受不了那些。给这部一开始喋喋不休但后来又开始那么那么那么的一部电影四星。
一开始觉得很平淡然后越来越有味道
前面40分钟琐碎沉闷,就像街区的每日生活,而后男主角一直以来的问题,慢慢有了解答,生活似乎开始不同,这属于每个人人生中的转折点。最后,一切又平静的继续下去。虽说拍的是生活,但生活也是充满了很多废话,不可能希望找到什么大道理。所以大多时候,影片只是过于平淡。
我是真受不了这种全程手持镜头拍摄的电影,晃的我要睡着了。
发生在不宜诺斯艾里斯,关于移民,identity的认同,出走与寻找。前面的铺垫看得有点眼花缭乱,后半部渐入佳境,充满了细节,温情的片子。
琐粹的日常生活、宗教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多元化文化差异、家庭亲情矛盾与融合,如同手持摄影直接介入生活又渐渐远离,如同家人一样,知道离开也是暂时,终究还会回来。
虽然是阿根廷电影,但风格很欧洲,不太记得讲什么了,但记忆中挺不错
20130701
看完刚好凌晨,这个点就适合看这种小温情和小关怀的片子。
70/100
在重庆大厦步行街里,你每天都会和人擦身而过,也许你对他一无所知,也许你会想多了解他一些,每个人之间最接近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分钟之后,也许你会爱上这部电影
后危机时代的巴别塔式图景,其中人物归属感是微妙的,赎罪日战争-移民二代的自我“救赎”/放逐与二十多年后的再融入,军事政变到经济危机间的跨度(准确来说是后经济危机(2001/2002))成为这类群体的真空时间,Ariel-移民三代,非典型的botíndeguerra,无法走出上一段关系,经济依赖,说得冠冕堂皇的责任感(与割礼(象征秩序),阳具能指/缺父挂钩的machismo),韩国移民的老老实实有问必答对其上和阿根廷人的身份认同是次冲击,但这里毕竟是布城,还有能不能不套娃过多身份标签进行阿根廷电影中奔跑文化的归类?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全村人的努力。而一个父亲的长成,需要的是举国之力。现在我知道同是说西班牙语的我的video课老师为什么那么喜欢人物特写和手持摄影机了。
没最后15分钟的话能多半星。阿根廷话痨日常片,开头让人有点想到《米格尔街》。男主表演挺稳的,28岁的时候凭借本片战胜包括我伊桑在内的男演员,拿到了那年的柏林影帝……
阿根廷猶太人,少見的題材。DanielBurman。
城市–身份–一人视角出发的群像–和解并认同当下的土地–父亲/拥抱母亲诉说的历史事件待考察
04柏林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
好吵话唠看不太进去